编者按
案件质效是审判工作的生命线,专业精进是司法为民的硬支撑。2025年上半年,濮阳县法院全院干警携手同心,以无畏的勇气、扎实的专业能力,在司法为民的道路上踏出坚实有力的奋进足迹。
为促进经验互鉴、激发内生动力,特刊发2025上半年办案标兵实践心得,深度挖掘并分享凝结于审判执行一线的真知灼见,以期全体干警借鉴、启发,争先创优,如星火相聚,照亮提质增效新征程。
闫柏潮
派驻法庭条线
法院学术研讨是强化审判研究、促进审判发展的重要路径,是更高层次、更有质量、更显水平的审判活动。写作过程中提笔凝思,或从疑难案件中抽丝剥茧,或自类案审理间寻踪觅径,更在情与法的碰撞中,不断实现职业信仰的坚守与超越。现将我个人调研写作的体会向大家汇报如下,不当之处,还需大家批评、指正。
一是“选什么”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选题要小,以小见大。选题决定方向,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结果。因此,如何选定一个兼具理论价值、实践意义,又契合自身实际,且能够把握的“好选题”,是调研写作面临的首要挑战。这就需要我们持续关注最高法重点调研课题、当前司法改革动态和政策调整方向。同时,还需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,向优秀的法官前辈、同事们汲取好的经验、做法,仔细观察经办每个案件的不同案情特征,总结、建立“问题清单”,定期梳理庭审难点、裁判说理堵点、程序适用模糊点,聚焦是否易引发类案裁判的分歧、有无制度构建的价值等关键因素,筛选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价值的“小切口”问题。
二是“如何写”。确定好选题后,应全面搜集和充分利用好相关素材,敏锐捕捉、精细归纳数据资源,运用司法大数据,对裁判文书进行词频分析、挖掘关联规则、量化问题分布,并据此着手论文框架的构建,注重逻辑结构的严密性、系统性,按照简洁明了、通俗易懂的标准,精准体现论文主旨和观点,做到每个观点都有充分的论据支撑。比如较常采用的“提出问题—分析问题—解决问题”的逻辑架构,需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现有理论的实践困境,深入探讨其在审判实践适用中的不足和影响,从行使路径、形成路径、评价路径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。
三是“怎么改”。修改是论文完善的关键,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打磨修改,还需要从不同视角进行审视,多方面征求意见建议,领导、同事们的指点和帮助,每次观点的碰撞,都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,只有在不断否定中前进,才能让论文日益精进。而当思维混沌、凝滞不前时,不妨先“放一放”,过段时间后,再以读者的视角去检视、反思核心论点的论证是否严密,数据是否能够支撑论据,解决方案是否具备可操作性。
最后,辅以“换位思考”的方式,代入最保守的批评者如何质疑观点的可行性,最激进的改革者如何提出更前沿的想法,最谨慎的实务者如何让建议更具实践性,力争通过多维度推敲,完善论文的论证体系。只有耐下心来寸寸雕琢,方能不断突破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