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0岁的老人张兰芝拉着刘局长的手说:“刘局长是个好人,为了我的事,你们一趟一趟的跑,辛苦你们了。”这是濮阳县法院执行局执结一起赡养案件的场景。同样的,胡状乡黄村的郭爱莲也申请执行儿子不赡养老人,在执行人员的耐心说服下,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。
一曲常回家看看,以优美的旋律,充分描述了中国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传承数千年的尊老爱幼优良传统,而红遍祖国各地。 但是,总有一丝不和拍的杂音出现,谁谁家的儿子不孝顺了,谁谁向法庭告儿子了。随着人年龄的增长,思维越来越乱,爱沉湎于往事,也就是我们说的唠叨;有些老人更加敏感,忌讳病、死等字眼,尤其是晚辈对自己的态度,是老人最为在意的。濮阳县法院执行的赡养纠纷案件,没有一例是因为缺吃少穿产生的,全是因为种种误会和口角,双方的态度越来越恶略,以至于走向公堂,甚至要法院强制执行。
心病还须心药医,自2002年至今,濮阳县法院执行赡养纠纷案件,没有一起案件采取强制措施。通过与双方当事人谈心、唠家常,很快就了解了双方产生矛盾的根源。将心比心,换位思考,借助当事人所在村民委员会的帮助,甚至被执行人的长辈、晚辈,只要是有助于执行的方式,均被执行人员采取。采用这样的软执行措施,其效果良好。如果仅仅是采用强制扣押、拘留等方式,虽然案件也可以执结,但是赡养案件的执行,不仅仅是每月200斤粮食、50元零花钱的问题,而是血浓于水的亲情,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不能案件执结了,当事人之间的怨恨更深了。所以说,执行赡养案件,思想工作先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