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/ 添加收藏 / 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队伍建设 -> 法苑文化

老城新时代

  发布时间:2018-11-21 08:46:44


    我是濮阳县人民法院的一名法官,1971年生人,我的老家在县城东关,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城人。四十年前我刚刚七岁,上小学一年级;现在我已四十七岁了,在城关法庭任庭长。光阴、不紧不慢,生活的风景,一程一程若隐若现……

    四十年前,东关街是老城的一条主干道,老城东南十多个公社的人进城都要走这里,当时的东关街路不宽、是土路。那时我上小学一年级,临近年关,在上学途中,有时会遇到骑自行车的迎亲队伍,看街上有孩子走,他们会接响铃铛,清脆悦耳的铃声吸引着我紧跟着跑很远,以致上课迟到被罚了站,心里却很美。平时放学后也会偶遇缓缓行走在东关街的牛车,我们这些孩子便紧紧尾随其后,趁赶车人不留神,猛地窜上车,待赶车人呵住老牛,在空中甩响车鞭儿,将我们轰下车后,牛车才又缓缓前行,而上过牛车的我便会连着几天从睡梦中笑醒。现在,红旗路也是老城的一条主干道,双向八车道的硬化路面,宽宽的绿化带,别致的景观树,典雅的路灯,整洁的路旁楼房。我开车从红旗路驶过,还好,经过交叉路口时只需等一个红绿灯就能通行。时时有豪华的婚车车队融入到红旗路的车流中,却再也引不起人们的关注了。

    四十年前,老城大人们的穿着多以黑、灰色为主调,我当时穿衣如稍光鲜一点,那定是姐姐穿小了的衣服改制的,作为一个小男生,虽抗拒过,但也改变不了母亲的决定,可当看到其他男孩也穿着花格格的衣服时便释然了,同时也为自己有个姐姐而庆幸起来。那时我们每年只有一次机会买新衣服,便是县城的九月大会。起会了,我夹裹在赶会的人流中,随大人在一个个布棚前留连,在一个个小吃摊前坚守,好吃的也会给买些,但马上就吃光了,而买好的新衣服是要到过年时才能穿的,于是我们盼过年便从九月会开始了。现在,老城大街上人们的穿着款式各异、质地优良,县城也在成倍的扩展,街上的时装店、大商场比比皆是,红旗路与京开道交汇处东南的那片地也已开工,不久一座现代化的大型商场将成为老城的地标性建筑,而沉淀成美好记忆的九月大会不知何时没有了踪迹。现在人们购物也不再专注于实体店了,网上购物已成为潮流。刚刚点开朋友圈,看到有个美女正在出售她的衣服,有四五十件之多,第一件卖的是旗袍,注明:压箱底、没有穿过、买时680元、现售价60元,第二件……

    四十年前,孩子们的共同期盼就是过年,因为过年不但有新衣服穿,更重要的是能吃上肉,能吃上饺子。特别是肉馅饺子,不但除夕夜吃,大年初一起五更、迷迷糊糊吃上一大碗饺子,便被大人拉着、拖着去拜年了,一两个小时后串完了门,急急往家里赶,等冲进厨房,灶火的余烬未息,揭开锅盖用手去抓腾在锅里的饺子,小脏手被烫着了,忙将饺子塞进嘴里,嘴也被烫痛了,忙在嘴里倒几下,伸伸脖子强咽了下去,母亲见状疼爱地挥手来打,我头一低便跑出家门,找小伙伴们玩去了。现在,过年时,因母亲年纪大了些,我和妻子也懒得做,年夜饭和“齐客”饭都是早早在饭店预订好了的,刚开始母亲还嫌饭店的饭菜贵,这几年渐渐也习惯了,母亲也说:“过年在食堂吃,省事,现在省事就好。”以前过年街上冷清,商铺关门、饭店歇业,唯有家里热闹;现在过年略显冷清的却是家里,街上商铺、饭店生意红火,歌厅也是通宵营业的。现在正和几个朋友在饭店聚餐,大家推来推去谁也不肯点菜,最后担当重任的人无奈地翻着厚厚的菜单,总要感叹一声:“现在点菜难,真不知道吃什么好了。”

    四十年前,我们姐弟三人和父母住在老家的三间瓦房内,院子很大,姐弟们捉迷藏,院子里的草垛、后院的柴堆都是躲藏的好去处,在三间小瓦房里父母期盼着、叹息着,我们笑过、也哭过,日子一天天流逝,我们姐弟都长大了,去外地读书,随后回濮阳老城工作……现在,我的孩子也去北京读大学了,我和妻子住在一个社区的高楼上,透过飘窗,看着远处成片的树、成片的湖和更远处成片成片的高楼,想着老家九间钢筋水泥浇注的平房里只住着父母两人,便沉默了,年迈的父母不愿来楼房住,他们只想守着老宅、守着院子里栽种的果树和蔬菜……但城中村改造的步伐越来越近了。老城的变化实在太大太快了,离家一年再回来的人也许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……

    四十年前,我七岁,手里紧紧攥着两毛钱,跑几里路到城里的新华书店去,当时的书店其实并不大,可在我眼里它很大很大,书店里人也多,我慢慢地隔着玻璃橱柜看着一本本画书封面,反复比较、精心挑好后才让营业员拿出来,付款后便紧抱了画书,一路小跑着回家,随后几天这本画书便是我的主要精神食粮了。现在,我每个月的工资近五千元,新华书店离单位不远、也很大、三层楼高,我却很少去,偶尔溜达着去看看,书店内的绝大部分空间却已租给了商场,只在第三层楼的角落里放了几排书架,上面摆着不多的书,却很少有人去翻阅、购买。现在买书的人少了,电脑、手机成了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,信息时代正改变着几代人的阅读习惯,也将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后人。

    四十年前,我七岁,最享受的是去老城的电影院看电影,当时看电影的人很多,我悄悄地扯了前面大人的衣角,随着人流往影院大门口涌,到检票处,偷偷曲了腿,便低了一米二的收票高度,侥幸混进影院,找个人少的角落站着看,心里美滋滋的。那时我们能去能玩的地方确太少了。现在,濮阳高档影院很多,每个影院又分出多个影室,每个室播放着不同的影片,走进影室,人却不多,有时一不留神就会是个人专场。现在人们的去处多了,夜晚街上灯火通明、商场人头攒动,休闲游玩的地方也很多,濮水小镇、湿地公园、上亿广场、张辉公园……人们吃过饭后,走进公园、走在河边,散散步、谈谈心,锻炼了身体,提高了品味,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、有声有色。

    在一抹一抹渐行渐远的时光里,有淡淡的回忆,有丝丝的酸楚。感谢生活,让我们体验着现实的美好;感谢时代,让我们憧憬着更美的明天。让我们携起手来,在奋斗中坚守,在奉献里深情,不念过去、追梦未来、珍惜现在,因为濮阳老城已在改革中焕发了青春活力,正昂首前行,相信不久的将来会走的更远……

责任编辑:韩亚茹    


关闭窗口



Copyright©2024 All right reserved  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  豫ICP备12000402号-2